據了解,首陽山電廠的循環水冷卻系統采用的是中水石灰法回用工藝,最大處理能力為2577噸每小時,生成的污泥被用于煙氣脫硫,并生產石膏,幾乎達到了“零排放”。
經濟、可靠、實用,這是首陽山電廠“工藝化學主任”陳國利對中水石灰法回用工藝的評價。擁有數十年電力行業從業經驗的陳國利對循環水冷卻系統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他認為,務實是工藝選擇的關鍵。
經濟:折舊成本“幾乎為零”
我們選擇中水石灰法回用工藝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低,陳國利這樣表示。的確,建設、運行成本低是石灰法工藝的一大優勢,相比于超濾等其他中水處理處理技術,石灰法工藝的固定資產折舊成本更是“幾乎為零”,由于膜組件的壽命在3-5年之間,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行更換,給業主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經濟負擔,而對于石灰法工藝,幾乎30年內無需大規模更換設備。陳國利說,首陽山電廠中水的處理系統從2005年12月投運以來一直運行穩定,只是定期更換一些密封組件。
可靠:完全達到電廠循環冷卻水標準
火力發電廠循環冷卻水的水質必須穩定、可靠。陳國利介紹說,水質的好壞影響著電廠熱力設備的安全,含有雜質不符合標準的水絕對不可以進入冷卻循環系統。有些專家學者對中水石灰法回用工藝的質疑在于,存在沉淀淤積的結垢問題,首陽山電廠的中水石灰處理系統向出水中投加一定量的濃硫酸,控制pH,使過飽和碳酸鈣不會在后續的處理中析出,較好地達到了控制結垢的目的,從電廠使用循環冷卻水的情況看來也確實如此。
實用:粉塵、污泥有去處
石灰的投加問題以及污泥的處理問題,阻礙著中水石灰法回用工藝的推廣應用。這次考察活動中,考察團對首陽山電廠如何克服這兩大難題進行了探究。
進入石灰儲藏計量間,雖然儀器設備上也有石灰存在,不過空氣中卻幾乎感受不到有飄散的粉塵,另外石灰儲藏計量間并沒有工人操作,陳國利介紹,石灰乳的配置過程已經實現全自動,在中控室完成,只有在設備檢修時,車間才會有人。當被問及石灰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輸送不暢問題時,該系統由防空穴振動裝置和容積式計量螺桿給料機及柱狀筒倉組成,已經解決了石灰輸送不暢及石灰計量不準的問題。